行业动态

建筑工业化,能否重塑建筑行业信心?

发布日期:2015/3/20 15:52:13 来源:新浪房产 | 热度:1626℃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新常态”这个词就频繁出现的,房地产市场对于“新常态”的反应更是积极。一方面源于房地产企业一贯以来的敏锐,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形式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似乎的确是个挑战。

从去年开始,“新常态”这个词就频繁出现的,房地产市场对于“新常态”的反应更是积极。一方面源于房地产企业一贯以来的敏锐,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形式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似乎的确是个挑战。

新常态与环保压力让建筑业承受新挑战

对于建筑行业环保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建筑工人的权益保护也日益提升,这些无不触动着开发商敏锐的神经,增加了房企开发项目的成本与难度。比如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早已执行的现场搅拌砂浆禁令,逐渐推广到了二三线城市,广东清远就根据《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广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规定》 (广东省政府令156号)等法律法规,在市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限期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砂浆,推广应用预拌砂浆。体现出了建筑业政治施工污染的坚定信 心。武汉市也在农民工工资的发放方式上做了新的尝试,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在开展专用账户管理业务的商业银行开设专用账户,专门用于保障农民工工 资的发放。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按时足额将农民工工资暂付款拨付到专用账户,不得拖延付款。农民工工资由商业银行统一代发,每月第10个工作日前 经专用账户直接划拨到农民工的个人工资银行卡上。专用账户资金不足的,由用人单位自行补足。

长久来看,这些在建筑行业的新举措都是为“新常态”做出的积极尝试。但对与开发商和房企业来说人力和环保成本的增加,无疑对新一年市场的预期和信心产 生了影响。根据RICS对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建筑市场调查显示,整体建筑工程量继续下滑,且下滑速度较前一季度更快。事实上,在较后的三个月中,净值 显示由第三季度的-17骤降至-41。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其他领域的建筑工程量均进一步回落。由于私营工业和私营商业领域下滑尤其严重,私营建筑市场 工程量缩水较为明显。30%的受访者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上升,这也表明政府为维持经济增长势头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尝试已初见成效。同时,公共住 宅和其他公共建筑工程量连续两个季度下跌。需求不足、财务限制以及规划和监管仍是制约建筑工程量增长的显要因素,83%的受访者对其表示了忧虑。

建筑工业化为建筑业提供“强心针”

但是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认为客户可持续性预算在2015年很有可能减少而非增加。而被问及建筑信 息模型(BIM)的普及性时,33%的受访者表示在进行本季度调查时使用了BIM,且大多数将其用于成本管理。足以说明在建筑产业中,包括BIM建模在内 的模块化、工业化建筑设计已经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并且卓有成效地在展现缩短工期、控制成本的作用。

建筑工业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高歌猛进。中南建设等房企正在尝试用机器人去取代部分人工,以减少工人数量减少和用工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困 境。王石(微博 博客)也曾公开表示万科在关注机器人行业,多家房企更是在今年试水绿色建筑和住宅工业化,不少设计机构也表示出对BIM、预制件等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兴趣。

北京建筑设计院第十设计所副所长樊则森就表示,消除地产行业的污染要从源头上控制。他认为,通过提高建筑本身的性能来改善节能环保,才是绿色地产未来的方向。

从去年开始,政府投资的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和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万科、方兴、当代、朗诗等房地产企业均涉足了绿色地产。万科实行“绿色建筑三步走”:一是精装修,第二是住宅产业化,第三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目前的绿色地产,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即增加投资,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室内环境,但仍需电等能源,这种是不环保的;被动型即较大程度减小 热损失,利用墙体厚度较大限度维持室内热环境。因此,被动型相对主动型更为环保,

由于制作工序比较简单,施工难度不大,且需求量大,预制板极有可能成为住宅产业化切入建筑业的一个环节。而且这种重复的可以标准化的工艺是较容易被 机器人替代的,而且工人重复劳动久了会感到疲惫,可能会降低板材质量,但是机器人取代工人却可以顺利解决这一质量问题,生产出的预制板有统一的标准,质量 安全有保证,制作好之后可以直接运到工业就可以投入使用。

此前国务院就曾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上海、厦门、合肥等城市也已经开展建筑预制化的探索。

目前建筑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建筑施工环节的不少工艺流程都要靠工人现场完成,受人为因素、环境影响较大,这是导致质量通病难以根治的重要因素。如果实现住宅工业化以生产线替代传统粗放式的建材生产,或许能给这个传统行业带来些改变。

人力施工往往容易出现建筑精度上的误差。比如地坪的测试需要有经验的工人用肉眼检测,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为因素会影响建筑细节,瑕疵便会出现。机器人 就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设定,来保证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让建筑“零缺陷”。同时,“零缺陷”建筑的打造需要机器人新技术搭配新材料。周杨表示,如果建材使用 轻质板材,可以降低住宅称重,从而降低打桩建造地基的成本。

同时,这些轻质板材又可以由建筑机器人来制作,这就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联动,从而既保证了建筑施工质量,又降低建筑成本,给利润越来越薄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

目前在中南等房企尝试的NPC体系下,将建筑所需材料提前在工厂进行预制生产,再到现场进行装配;采用NPC技术建造的项目,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缩 短工期近三分之一,每平方米耗水量比传统施工方法减少63%,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91%。可见住宅产业化将是重塑建筑行业信心的 一剂良药。

本文仅作为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