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较常用的楼板形式就是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与大多现代房屋建造技术与构配件一样,桁架钢筋板也是“舶来品”。
我国目前的PC应用技术受德国、日本两个影响很深,但两个的楼板厚度一般多为18cm以上,25cm厚的楼板也很常见。德国是桁架钢筋板生产与应用水平较高的,典型的桁架钢筋板多为四边不出筋或仅纵向伸出整体向上弯折的“胡子筋”,以方便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德国桁架钢筋板中钢筋桁架的五大作用:
钢筋桁架主要有五大作用:之一是增加刚度,由于楼板厚度较大,钢筋桁架可以明显提高楼板刚度;之二是增加叠合面受剪,但这个并不明显,对于常规居住、办公荷载的叠合楼板,不配抗剪钢筋的叠合面仍可满足受剪计算要求;之三是施工“马镫”;之四是“吊钩”;较后就是双向板钢筋间接搭接辅助钢筋,德国的桁架钢筋板多为密拼双向板,采用间接搭接实现横向受力钢筋传力,钢筋桁架是实现钢筋间接搭接的前提。
我国的常规楼板厚度多为12cm左右,桁架钢筋板多为6cm叠合底板+7cm后浇混凝土层。
我国桁架钢筋板中钢筋桁架的五大作用:
●根据国标图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叠合底板6cm、后浇层7cm时钢筋桁架的高度仅有8cm,钢筋桁架在底板外露80mm+23mm-60mm=43mm。如此小的钢筋桁架高度,对底板刚度贡献很小,“增加刚度”的效果可以忽略。
●不配钢筋桁架,叠合面受剪计算大多可满足要求。
●由于钢筋桁架外露很少,很多时候不方便吊装,单独设置吊钩的情况也很多。
●我国的桁架钢筋板多为整体式接缝双向板。
综上,钢筋桁架起到的较主要作用是施工“马镫”,似乎代价有些高。除了钢筋桁架设置有些“鸡肋”,我国的钢筋桁架板还存在生产效率偏低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板侧出筋、设计标准化程度低及生产组织系统性差。钢筋桁架板普遍为4个侧面出筋,造成边模复杂,难以实现全自动化。我国目前也有板侧不出筋钢筋桁架板应用,但板端普遍出“胡子筋”,同样影响生产效率。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送审稿提出了板端不出筋的间接搭接构造形式,但要求后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cm,而实际情况是我国住宅应用16cm楼板的可能性很小。板侧主筋与设计标准化程度低,直接造成了生产组织系统性差。
本文仅作为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