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武汉市住宅产业化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

发布日期:2014/8/29 10:14:52 来源:本站 | 热度:1808℃

武汉市住宅工业化方兴未艾,有所进展但不温不火,与国内外先进的做法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缺乏顶层设计、社会认知度较低、政府推力不足、市场动力较弱、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全、产业链不完整、试点示范带动不够、成本较高、人才不足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全国普遍存在的,有些是武汉相对严重的。

1.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

1999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没有真正落实,核心问题是人的理念较难改变,住宅产业化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人们普遍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主观思想上不大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消费者,都对住宅产业化重视不够。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尚未开展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总体规划工作。

2. 政府推力不足,市场动力有限

起步不久的住宅产业化,市场接受动力受限。主要原因是初期工业化住宅在成本和市场需求方面缺乏利益驱动。虽然工业化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比传统住宅低,但其发展初期的建造成本比粗放方式约高出30%,开发商市场认同度较低。消费者对工业化住宅不熟悉,担心使用有风险,需求市场较难主动形成,这就需要政府强力推动。发达在住宅产业化发展初期也是依靠政府推动,包括成立机构、出台政策、制订标准、支持科研等。目前,武汉市政府在推动住宅工业化工作上与深圳、上海、沈阳、合肥、济南等地相比要逊色得多,就是刚出台的《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2013-2017)》中也没有把推进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列入治霾的重要任务之一。绝大多数开发企业和消费者对工业化住宅亦处于观望中。

3. 标准规范缺失,支持体系乏力

住宅产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包括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住宅部品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深圳市、北京市、沈阳市等发布了住宅性能认定、模数协调、产业化住宅技术、装配施工及验收标准等,但武汉市出台统一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体系较少,标准缺失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

建筑工业化技术革新支持不足,科技贡献率较低。武汉市目前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对住宅产业化投入的研发力量都较少,对建筑工人转型培训力度更是不够,较难满足住宅产业化对产业工人的需求。

4. 试点示范成果较少,推广应用举步维艰

推行住宅产业化首先依靠试点示范,通过示范项目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提升技术。住宅产业化基地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实施,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要措施,至今共批准建立了35个住宅产业化基地,但武汉市暂时还没有设立。建筑工业化率较高的城市目前也是以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作为试验田,商品住宅产业化项目较少。保障性住房是建筑工业化市场推广的重要平台,但武汉市保障性住房中工业化建筑寥寥无几。

本文仅作为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